建立苏鲁豫皖交界唯一遥感大数据处理集群和大气观测超级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精准测算碳排放量;建设淮海经济区首家职业健康先进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职业健康危害防治技术,拓展职业健康产业链;落地全国性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专业平台,对相关产业进行孵化……
中国矿大—江苏淮海科技城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于2021年2月正式投用,运行1年多来,校地双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积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打造校地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标杆样板,一批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相关成效已初步显现 。
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5月7日, 记者来到位于江苏淮海科技城10号楼的这一校地共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一层为矿大科研成果展示大厅,展示基地总体情况、科研成果以及发展方向。楼上各层则用于以中国矿大教授团队为代表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室及落地公司。
薛勇院士工作站内展示着国际领先的大气环境监测设备仪器。
在江苏世安健康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实验室,科研人员正推进研发呼吸用品测试仪、第二版微量粉尘发生器等检测工业生产场所气体的相关设备。
江苏世安健康负责人、中国矿大化工学院副教授李小川博士告诉记者,该公司由江苏淮海科技城和中国矿大联合成立,建设了全国第二家先进过滤材料检验检测中心、淮海经济区首家职业健康领域高端科研产业化平台。公司在2021年8月入驻后,立足职业健康科技产业的重大需求,从职业危害的监测、源头的防治、个体防护、职业危害的提前筛查,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相关工作。
“至目前,公司开发了约10余种新产品,多项技术进行了产业转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我们平台从职业健康的需求出发,努力为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职业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引擎、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李小川表示。
江苏世安健康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进行成果转化工作。
“国字头”专业委员会花落徐州
记者深入中国消防协会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专业委员会消防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参观时,技术人员正对某品牌的阻燃胶合板、室内烟感探测杆等产品进行检测。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而未考虑对周边原有环境的影响,致使灾害事故频发。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提升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科技水平,2020年11月24日,由中国矿大牵头申请的“中国消防协会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专业委员会”成立,当年底落户淮海科技城。
“这一‘国字头’的专业委员会落户徐州并不容易,因为当时徐州只运行了1号地铁线路。”该委员会秘书长闫怀林说,2020年时候,上海等地铁发达的大城市也在竞争申请这个委员会名号。最终中国矿业大学凭借在城市地下空间安全保障、热灾害防治、消防应急救援、风险预防与管理等方面深厚的科技积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牵头单位,获批与国内轨道交通设计、建设、运营、科研院所及技术服务行业的领军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消防协会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专业委员会,切实推动轨道交通安全领域协同创新、协同发展。
“我们落户淮海科技城以来,至目前已落地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消防产品的检验检测服务。这是针对特殊建筑工程和特殊消防产品提供的第三方服务和检测。另一个是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和轨道交通,研发了一个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平台。”闫怀林表示,未来他们的工作重点,主要还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地下空间、特殊建筑工程、特殊设备设施的服务上,为建设平安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以遥感技术精准测算碳排放量
为助推实现双碳目标,基地入驻的“大气环境监测与环境遥感测绘项目”同样引人瞩目。该项目科研团队共48人,由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环境遥感大数据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薛勇教授领衔。
目前,各城市现有的大气监测站,很难准确掌握碳排放数字。薛勇团队的主要工作是监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气溶胶等。其中气溶胶就包含通常意义讲的PM2.5、PM10等,它是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二氧化碳浓度的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我们团队开发了一个算法,在国际上第一次算出了全球陆地上空每个小时气溶胶的浓度值。”薛勇教授说,他们建立了能源与环境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遥感智能分析超级计算站及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唯一的遥感大数据处理集群和大气观测超级站,利用国家自主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和他们开发的算法,计算出30米、100米空间分辨率及气溶胶的情况,可反映一天内全球陆地上的气溶胶发生的变化。
“这种技术对我们国家二氧化碳到底有多少,给出一个精准的科学的数据支撑,让国家将来在全世界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他表示。
开创校地合作的创新模式
近年来,中国矿大同泉山区的合作不断深化,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合作理念,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地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中国矿大、泉山区、江苏淮海科技城共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打造“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爆发式增长”的发展链条。
中国矿大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以往校地合作不同,这次合作开创了校地合作的创新模式。学校在行业服务中发现市场需求,与地方合作研发,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打通研发、生产、销售等上下游通道,树立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目标方向,为建设产业强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江苏淮海科技城管委会经济发展处处长王栋介绍,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科技城与中国矿大联合建立了成果转化机制。由中国矿大筛选提供可以进行转化的准市场化科研成果,科技城发挥创新平台载体的优势,给予相关科研政策、资金、市场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实行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一条:【徐州日报】为传统制造业插上“数字化”翅膀 我市首个“智改数转”创新服务平台建成运营
下一条:校地合作新升级,“协同创新”再出发! |
返回列表 |